家長或老師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們在學校常常打打鬧鬧,實在很難分辨是好玩還是霸凌事件

     呢?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民93)針對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指出,有以下一些判斷

     的依據,協助大家作區別:

    (一) 面部表情。打鬧時臉部表情是高興或愉悅的;霸凌時表情則是猙獰的。

    (二) 參與意願。打鬧是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參與;霸凌則是被迫或是被挑

           釁而參加的。

    (三) 用力程度。打鬧時通常不會使盡力氣傷害他人;霸凌時則是非常激動的、失去控制的。

    (四) 角色是否轉換。打鬧時孩子們的角色可能轉變;但是霸凌通常是固定角色。

    (五) 是否群聚。打鬧結束後孩子還是會一起玩;霸凌結束後則大家一哄而散。

    (六) 蓄意程度。霸凌的發生,是霸凌兒童有意傷害其他兒童。

    (七) 重複發生。霸凌現象會重複發生,而且特定的孩子可能長期受到欺壓。

     (一)生的衣服、書本等個人物品,有所缺損時(撕痕、遺失)。

     (二)v學生身上有難以解釋的傷口 (割傷、瘀青)

     (三)v學生與朋友相處的時間變少

     (四)v學生會害怕到學校,或是害怕走路到學,或者是害怕參加社團活動v,,學生上下學的路徑變得

           不合理,或是花更久的時間在上下學。

     (五)學生對課程忽然變的沒興趣,或是表現變差當學生回家後,常表現情緒低落之情況

  • 預防霸凌
  • 透過家庭連絡簿、週記、家長會、班親會平常觀察時,發現學童有上述特徵時,宜特別給予關懷,並適時給予觀念導正,讓學童能正確了解暴力行為的危害,進一步產生排斥使用暴力行為處理事情的態度。

學生

在以學生面向預防霸凌上,我們以教育行動為主。目的在於培育學生的同理心、對暴力行為、霸凌有正確的態度及良好的價值觀。

策略一:觀念導正

許多霸凌者對暴力行為有正向的態度。因此老師必須對學生進行觀念導正。讓學生了解到『暴力是無法解決問題』、『暴力行為除了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使用暴力行為並不酷』

 

策略二:案例教學

老師可以利用在社會上發生的暴力問題,進行機會教育與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內容可包含:因暴力所帶來的問題、除了暴力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方式來解決問題…。

 

策略三:同理心學習

老師可以利用討論讓學生學習同理心。像是『如果你被欺負,心裡會怎麼想?』、『如果別人看到你被欺負時,你心理會怎麼想?』…

老師可以設計各種討論議題,讓學生分別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然後再一一討論。讓學生培養同理心。

 

策略四:真正的酷

在浮濫社會文化中,充斥了許多崇向暴力的電影、影集等節目,這些都帶給學生錯誤的價值觀及不良偶像崇拜,

使得學生會進行模仿。

導師須讓學生了解,欺負弱小不並是「酷」,幫助弱小,才會真正受人尊敬。

 

家長

霸凌防制的推動需要家長積極配合,有些家長仍抱持著『同儕間的欺負行為,是成長必須的磨練』、『這是磨練兒童獨立自強的方式』,因此學校老師必須向家長溝通因霸凌對學童造成的嚴重影響。

 

策略:利用懇親會 (家長會/母姐會)

導師可利用在懇親會的機會和家長進行面談溝通。請家長注重霸凌議題,並強調暴力行為示範效果對學童造成的嚴重影響。進一步請家長配合學校反霸凌政策。

 

班級

在班級面向中,以營造氣氛為主:

 

策略一:強調反霸凌政策

導師可以向學生宣導,強調學校對霸凌的處置。同時也強調老師對反霸凌的立場。讓學生可以確實了解,霸凌是不正確的行為,也同時是被禁止的行為。

 

許多被霸凌的學生,會因為認為向師長報告並不會改變情況,因此被霸凌之後並不會向師長報告。藉由導師向班級強調霸凌的立場,讓學生知道可以向老師求助。

 

策略二:制定班級公約

我們可以藉由班級公約的制定,營造出互相尊重的班級風氣。班級公約的制定建議由學生參與完成。宜由老師引導,由學生互相討論、投票制定。

導師可以參考以下公約,引導學生制定公約,建立使班級同學互相尊重、和協的環境。

 

l   我們會尊重不同的做事方式及信念—儘管我們並不贊同

l   我們會盡力和平地去解決問題

l   當看見別人受到不公平的待待時,我們能挺身而出。

l   我們會養成說:請、謝謝、對不起。

l   禮儀是一種尊重,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l   我們以期待別人對對待我們的方式善待他人。

l   我們尊重彼此。

 

v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