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英語教學日常用語

─ 賴麗蓉 ─

選自:林中學報  創刊號

    隨著七三年公佈實施的新課程到來,教師們似乎應該做適度的安排與調整來配合新課程的實施,在新課程中強調英語口語化、生活化,既然這是新課程的重點,那麼教師以口語化的簡單英文來教學生似乎有其必要性。

    要求「教師以口語英語來授課」無論在理論或實際上都有它的效用與價值存在。這情形在一般的教學上並不普遍,其主要原因在於教師們考慮到學生的吸收與理解程度,其次在於教師是否具有這項能力,把英文巧妙、熟練地在課堂上做有效的彈性應用,這無疑也是對教師們的能力做了一次考驗。

    「教室」嚴格算起來,是個小型的社會環境。的確也適合做一些有意義的實況會話,而教室的教學潛力也遠比想像中的來得深遠,學生的聽力與口語技巧都可以在簡易的會話中,得到很多的訓練與無形的進步。因此,能在課堂上用簡易英文會話來引導學生學習與判斷,這才是明智之舉,下列便是一些簡易的說明:

    (一)、語言是一種工具,而不是像博物館的單純展覽,因此教師可利用英文來指示學生,做為互通消息的工具,如  "Open your books to page 10, please."   這句話並不是要學生跟著唸,也不是用來讓學生判斷是非的,它只不過是要求學生把書翻到第10頁的指示罷了。同樣也可以英文來為學生指定作業,可能會有很多人懷疑學生是否能聽得懂?但是反過來想,一種語言你不把語言的功能充分利用,卻只是單調地以一種科目來看待處理。試想,學一種毫無用處,毫無機會使用的語言,長久之後只會流於沈悶、無趣的科目。反之,教師們無時不在引導學生去聽、去說、去懂,這不但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更有息息相關的感受,那英語也不再遙不可及、高不可攀,而且更能朗朗上口呢!

    (二)、若英文句子只在課堂上作單調的重覆口頭練習,一旦出了教室,也就失去「實際運用」的機會,但是若能在課堂上把英文生活化,如   "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   " I'm sorry, I didn't catch that."  在說話的同時,老師已經讓學生直接了解這句子的用法與意義了,同樣地,當學生跟著錄音帶唸時,教師們可選用  "The whole class."  "Everybody."  "Now just this row."  "Boys as well."  "In chorus."  "All together."  或  "Why don't you join in?"  來指示學生。若學生的反應一次比一次進步、正確,那便達到訓練效果了。

    (三)、教室提供學生機會聽到真正為溝通而溝通的語言,因為教室的活動是多樣性的。但是這牽扯到一個問題,學生可能無法了解句子的意義,除非每個字都經過細心的說明,但是別忘了,語言是衍生的,並非死的。如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door?"   這句話只要學生學過  "open", "door" ,相信他大致上會懂得。當學生經驗一天天豐富時,他便能更了解。只要這觀念被接納,無形中學生的理解力也增加了,換句話也就是說「教師的日常用語造就了學生的創造力」

    (四)、在英文不是母語的環境下,教師可能是英語強力有勁的交互作用的唯一來源,而教室也可能是唯一具有社會型態以供練習的地方。  "I'm sorry I'm late."  "Could you repeat that?"  "What's the answer to question 1?"  這些句子都是溝通、談論用的,更是用來學習的。  "Can you say that?"  "What's the English for this word?"  "Is there a corresponding adjective?"  學生在一問一答中,自然地增長了他們的語言能力。

    總而言之,不管教室與真正的生活之間是否有很大的距離,無可厚非,教室的環境在語言教學上仍有莫大的潛力,在教授方面,若經老師們刻意安排與設計,相信必能去除英語給人生硬、不協調的障礙,並能達到實際上的語言應用,要突破這一障礙,全看老師們是否有心,是否盡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