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校友-----李宜堅

http://www.gjsh.tpc.edu.tw/_borders/910502中辦訪視/RIMG0098.JPG※基本資料               

現齡:61

學歷:屏東師範學院

      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經歷:教師  

國中校長、文化中心主任、教育局代局長

      教育局主任督學

     台灣省督學、輔導團長

     教育部督學

 

現職:教育部督學

 

事蹟:一、擔任教育文化學校等主管或首長,對國家及地方教育貢獻良多。

     二、擔任全省教學輔導團長,對教學技術方法之開發貢獻良多。

 

  專稿         

                      記林中二三事                 

                                        李宜堅 2005

 

     我青少年學習的過程中,發生過三件印象深刻的往事,都和母校有關。

    第一件事是初中二年級時,班上好像被訓導主任處罰,原因是什麼,已經忘了。但是記得,班導梁息鸞老師帶領我們一起反省,希望同學們「遷善改過」。在檢討過程中,突然有人說:「都是您(老師)把我們帶壞的!」聲音隱隱,像是不言而喻的嘆息,可是她卻有如閃電霹靂,一時震攝全局!那還得了!竟然有這種學生!公然挑戰導師尊嚴,毀損道德倫常。說真的,一時梁師和我們都受到無與倫比的震撼(shock)。霎那間,教室的空氣,彷彿受到急速冷凍,萬物萬事俱寂,大家為之面相覻,不敢妄發一聲。於是:

    「楊吉成!你說說看!我如何帶壞你們!你說」。梁師低沉,略帶哽咽的輕聲責問。慌了最「古意」的班代。吉成兄雖稍長於我們,但終究只是個初中生啊!「吱吱唔」固不待言,我猜想他一定是滿臉青紅皂白,不知如何是好!全班同學都不敢抬頭!自然看不到班長的窘態!)。這時,好像最會唸書的洪仁桂,請求老師逐一詢問(同學)。結果是大部分同學都說「沒有被帶壞」,我也跟隨附和:「老師!是我們不學好,是同學自己的問題,和老師無關!」。那時,我自信「言語如子羽」、「思考如愛因斯坦(清晰)」,自認為所發之言,既不傷害老師,又是實情,應該是四平八穩天知道,我們必定是向一個叫「老師」的,學習規矩的。整個語句,看起來,應該前後自相矛盾。至少有意味著學不好,果然是跟…?)。但,梁師卻接著說:「是這樣嗎?老實講!」。接著,老師又逐一點名詢問,有的不言語,有的模仿我的說辭。當然,沒有人會勇敢承認自己是捅出漏子的「逆」徒也許,那來自心中的吶喊,一如沉醉在神思的韓德爾,很自然地,可譜出彌塞亞曲。只可惜,此時此刻,他竟胡亂弄出了一個,讓全班皆陷入「企求」彌塞亞救贖的慌亂狂情。最後,梁師開導一番,有些愛哭的女同學,陪著低頭啜泣,而老師清事實真相後,也沒有堅持,一定要把「肇事者」揪出來!只是淡淡地說,班級的秩序,是要我們共同努力,才能保有。

    幕是下了,可是這件偶發事件,卻對我的人生發生深遠的影響。

    首先,我深被梁師「追根究,實事求是」的態度所感動。師徒間本來就有文化傳承的意涵,教師們在指導倫常規範時,自不可便宜行事。梁師為了這句話,願意老老實實地、跟同學一起反省.

,並作隨機指導,對形成價值的提示,有著良好效果。至於指導方式,即所謂傳承指授,時而如沐春風,時而冷若三月雪,這些只是因材施教的問題罷了!可,梁師對真相真理的清,以及所應教導的法則,如天行有常,規矩方圓不失;如人應內疚神明,外清議等等皆無一依違,疏乎絲毫。她闡述著:「人之所以為人,以有所畏也如君子有三畏!)」的原理,當個人說他不怕天、不怕地、不怕父母、不怕師長時,我想除了聖人外(孔子猶有所懼)大概就是快要倫的畜也有所懼!),學生時代,若不能敬畏「良知道德」,恣意行乖,不知改善,長此以往,社會斷無所可寄。

    其次,學得「反省」並身體力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真的,人人常會因自私而忘公義,每每有所住(成見、偏見、邪見)而生其心(動機不好,行事不如法),當然,亦有不是自私,卻因隨波而逐流,故偶有不察,而「生出」違逆的觀念或行為,可以說是一時糊塗,而壞事的!

    這個「帶壞說」事件後,我曾與國文科馬魁芳老師有過討論,孔子所謂「不患己知,患不知人也!」的人生哲理,老師愷切的提示,並闡發君子自反而縮的重要性,同時,他要我不介意梁師回話時「是這樣嗎?」的質疑口氣,同時申明教師寄希望於學生的原道,甚至反覆說明「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知他人才德,猶勝煩惱自己不能顯名」等等實踐「反省」的利益。這使我日後在公務員的生涯中,常能保有反省之心,即使有可處理人事權責時,也不敢稍忘,經常會自問「是否,已把同仁擺在適合的位置上?」,如任國中校長、文化中心主任、縣市教育局代局長,甚至台灣省輔導團長時,我都能本著建構合適的舞台,使同仁發展專長為念。印象最深刻的,如聘同學廖慶良任國中總務主任,他的廉潔操守,公忠戮力,都足為榜樣;薦選升任的課長們,盡皆得其人,有些後來升任局長,國中小校長;又如任金清海先生(現為國中校長)為省輔導秘書,得其協助完成教學方法改革,使我國國小教育常保活力,提升教學品質。就是後來,全面性參加所謂「省輔五百位」之教授,我們都能在行政措施中,使每位教授均能增多了發揮理念的空間,這樣的影響,其實已深入台灣地區教育改革的核心,因為教育理念與改革的工具,正都在教材教法之中呢總之,這些都是來自「患不知人也!」的反省,才有所致之。

    再其次,梁師對問題的判斷與處理,提供我日後處理各種事件的智慧。「即凡事要看清問題的義涵,而捨棄其他枝蔓」。一事之發生,其在處理之間,該模糊的地方,就讓他模糊,多為他人留迴旋餘地,如該事件(妄言)中,引發問題的不良發言人,不必一定要去追究是何人,重點是在查明班缺陷的緣由與改善之道。

我們那屆可以說是聚「英才」的林中之,有些人功課很好,如師範的就有張簡素美,劉家興、廖慶良、張瓊珠(A)、陳伯常、李德水與筆者等人,大學的有洪仁桂、張簡素華、黃啟貞、吳定天、凌以嚴(後來當校長)龔德麟、林進能、丁熙民、黃月椿…;頭腦非常靈光的、技藝超群的,如邱客貞、李金福(術德兼優的魚夫)、吳清作、黃得正(打排球)、黃順德(流行歌)、李榮華、林秀香、高美玲、張瓊珠(唱淡淡三月天)李梅桂等等。日後常有聚會,大家常常會回想五十年前,少不更事時的相處,即使不相見的時光,也能把握梁師「實事求是,自我反省,常為他人留餘地」的教誨,所謂「雖離師輔而不反」呢!

 

    第二件事,是我念屏師第二年時返鄉聚集知識份子(自認為)籌辦「藝月刊」遭到警總部查封(禁)案。我離開林中母校,升入屏師後,受到同學自由思想的影響,開始「野鴿子的黃昏」(王尚義),李敖的作品,徐復觀、殷海光等等文化論戰,思想受到啟迪不少,並點燃了追求更大自由的思緒,特別是五四運動,獨立評論的胡適先生,所謂「我手寫我口」的白話文運動主張,認為白話文才是負載文化的正確工具,所謂賣漿引車之言,才是活的語文,固守古人官式文章,陷入典故的、對仗的、…、都是死的,…等等,這些見解,深深打動了我,並進而開始蛻變「寫故鄉事,記家鄉人」等文學的嘗試比諸陳序經教授的全盤西化,有著反方向的思考。)。那時找到兒時的遊伴,如周火盛、韓豐俊、孫英梅、黃秀珠、李明居、蘇照雄(捐一千元)、柯天賜學長(籌備會未參加)…等,共同籌辦鄉土文藝刊物,並決定由會員分別寫作。籌備經月,後來由蔡吉村等同學刻刊,我則發表一份宣言,在宣言中我一再剖析鄉土文學的重要性,文末自有「不禁」的口號…如讓藝(月刊)萬歲!結果驚動港口駐衛,密報相關單位(可能是警總),發刊前夕,文稿,刻印工具皆被查禁有幸被查禁!)參與編的林中同學,皆分別被關切,而「首謀」的我,則由屏師張效良校長保證:「該生思想純正」,而了事。

    回想少年時,對藝文的興趣與主張,積極地、想聯結「白話與鄉土」,對一個十六、七歲的高中生而言,也應該算做「識見過人」吧!更有意思的,還找來一群林中同學一起築夢,認為我「林中」皆是作家,實在有趣。去年,周火盛兄突然問起這一段,我把當時心情,回了他。他便寫了一則俏皮短文「斷章取義」如下:

斷章起()                                         -阿盛

那是民國五十三年的時候記得是我高一那年好朋友李兄()他是屏東師範學校的高材生我們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夥子高中商校師範生男的女的聚集在一齊爬爬清水岩山徜徉在美麗海洋沙灘上玩玩「拿破輪」撲克牌倒是也天真自在

當時,我們是住在非常偏僻的小漁村兼農村,接受高等教育的還不多,文學素養極佳的李兄提議 為了提高本郷村讀書人的文學品味與素養,應發行一份鄉村小刊物,內容主要以本鄉村過去、現在與未來憧憬等為寫作的主體,經過大家熱烈討論與同意,於是大夥兒寫作的寫作、買材料的買材料、刻鋼板的刻鋼板、忙忙進進出出一個月,總算大功告成即將印刷出版了,大家是多麼期待,但不了解發行小刊物當時是否合法?也沒有人去思考,當然,當時對言論自由為憲法所保障也不甚了了!

好不容易終於找到可以印刷的地方,我們借用了漁會的印刷機, 印刷還算順利,正在大家得到享受成就的滿足感時,突然霹靂一聲,警備隊人員來了把印出的文章全部扣留,原來當我們在印刷時被當地駐守海防的老兵看見了,發現我們出刊感言有問題。最後每位同學皆接受了各校教官的調查思想皆純正沒問題,在再加上屏東師範學校張校長的保證終於沒事了。當然我們的小刊物也雲消霧了。

    !夥兒現在已經是銀髮族,當然大夥兒成就也非凡也出了政府教育高官及教授,在各行各業亦均有小成就,只是當初的「鄉土文學」倡議,已遠他方,只有絲絲的黃昏殘影,猶深埋在四十年後的我心…

看官!我們李兄的創刊詞是怎麼寫的? 親愛的各位讀者經過努力「藝」創刊號終於可以和大家見面了。…自此,希望大家能提升寫作能力及素養,在新的文藝裡我們能開創天下--------。天呀!開創天下,不就是起義了嗎?

 

    「白話的鄉土文學」經過這件沒來由的查禁,結果想要組成一個鼓勵的寫作團體,消失了。當時「想像中」的作家熱情,隨之灰飛湮滅,並且恐懼「警總」查禁,及難以想像的未來等等思緒,在短期間如影隨形揮之不去。故此,我們只好相約各自努力,在每個人的作文簿裡,盡量地,寫自己家鄉事,「珠磯盡付家中書,吉光片羽不假人」,以求自保。

    現在想起來,五十年前我們「林中」的同學,就有這種「鄉土情,鄉土文」的思想,自是和老師的教導與同學們的相連結有關,平心而論,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當年,柯天賜學長是我們林中考取政大(新聞系)的最優學生。在我們籌畫鄉土文學發刊過程中,我們就想先辦好基礎後,再邀請他做精神指導,還真期望有一天,他會做新文學的文宗,什麼的,同時,我們也考慮邀請當時神學院的大哥宜宏(入選過全省高中作文競賽,唯一男生),學長黃嘉藤、黃家崑昆仲及日後成為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的王三慶等都來參與,設計周詳,頗見組識功力。可惜事件「頓生頓滅」太過急速,以致落入過眼雲煙。否則,憑當年林中的同學浪漫的憧憬,自許「書生」的情懷以及合作努力,說不定經過半世紀的「鄉土文學」先行耕耘創作,也許我們也能出現「台灣桐城派」什麼的。果真,則我林中或亦能大放異彩。

    林中儲蓄能量,足以感動少年情懷。

 

    第三件,是初三下時,梁偉能老師准許我「免做」數學作業,但應另行尋找困難問題來習作。原因是我曾解過一道「混合數學」試題,而他耐心地,聽完我的分析該作業關鍵的緣由。那樣的題目好像需要運用到算術、代數、幾何以及邏輯演繹(梁師語)等,題目形式我已經忘了,只記得,當時是利用「比例」思考去解題,沒想到梁師竟給我那麼大的鼓勵。這事發生後,我更努力「讀」數學,後來,我就以優勢的數學成績考取了屏師(當年錄取率約在千分之三),也開啟了我終身的教育服務志業。

    其實,我們班上數學優異的同學,如陳家興(後來成為數學名師),張簡素美(考取女師時,數學表現優異)、洪仁桂、李金湖、等等皆是。梁師口音極重,很多同學都要一段時間來適應,而我可能接觸「外來語」稍早,進入狀況較快罷了!而且我深信國小時,遇到啟蒙恩師鮑燦彰氏,使我對數及數列的興趣,老早就被啟發了。我念的是中國小,當年有所謂的模擬聯考,全校考生的數學成績,我是遙遙領先的。這個原因和我在國小二、三年級遇見兩位精神「恍惚」的教師有關,一位當時,還是從精神病院「痊癒」出來的。他們共同的地方,就是減授語文教學(原因何在?不得而知。)却對算術特別有喜愛。我們在鄉下,對遇到這樣的老師也是無可如何的。不過那時,對我來講,反而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數學(男生的大腦,利於數裡學習,當時,對我來講,正是得到最大啟發的時機)。五年級時,母親才將我轉學到林園國小,並因此結識了同學陳伯常、劉碧發、孫康成、林進能等(日後這些同學,皆在各行業有成就。)讀林園小學時,五上期末考(下學期,我又轉回中芸國小)我ㄧ舉獲得全校第二名(輸於孫康成,高於陳伯常),也是拜數學優異成績之賜。

    減輕數學的壓力後,我有更多的時間跟隨秦憲猶老師學物理化學的「邏輯推理」(沒有實驗器材);從凌漢老師的「由地理讀歷史」等等學得治學的方法,漸漸地,我對科際「融通」學習,有較濃厚的興趣。同時對梁偉能老師指導的「自己控制速度」學習,獲益極多。這些初中奠下的思想理路,後來使我在擔任高雄縣主任督學、代理局長時,追隨高師大林寶山、張宗仁(現任中山大學校長)、蕭龍生(曾任長榮大學校長)、連坤德(現任高師大理學院長)…等諸教授,積極推動「勒氏教學法」,採取讓學生「自控速」的學習,我想應該和當年所受的啟示有關,這也就是所謂學習上「連結」的關係罷!當然,前此,我們林中,在崔之安校長領導之下,也被列為實驗學校,記得教務處陳主任瑞堂、蘊彬,也十分投入該項實驗。實驗結果,經評估列為優異,母校學弟學妹獲益亦多,其中有人升入醫科或文史優異學校,實令人欣慰。這種教學法由林寶山教授引入我國,並在高雄縣進行「適合我國學習模式」的修飾工作,這種腳踏實地的實驗成就,也許在我國教育史上,會掙得一定地位呢!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想當年入學十三、四,如今六十唉!昔日師長教誨,同學同窗共硯,歷歷在目,彷彿如昨。適值母校七十壽,承母校王黃隆校長之,將當年學習往事,特別揀出三則,一方面作為懷念師長教澤的見證,另方面也記憶青少年學習的浪漫情懷。同時,亦做為激勵師弟妹們,「要愛惜學習,如愛金縷衣;要尊敬師長如敬重父兄」的建言。往事如煙,昨為垂今為黃,猶如朝陽暮靄,曾不一目,年歲越大,愈注意應及時發揚生命光輝。近十年以來,承拙荊王素昭女士(亦為校友)之助,進行規劃並發動「生命及生命教育」之探索與教學,得到鳳山圓照寺敬定法師之認同,商得台南大學黃校長政傑先生之指導及全國各縣市政府之應允,已經辦理四次全國中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研習營,研習期間,邀請國內頂尖學者如曾志朗、洪蘭、周成功、邱兆偉、黃政傑、黃壬來、黃光男、董芳苑…等諸教授,縱論生死大事,高邈質樸異辭同義之實,一時傳為美談,對國人的生死觀頗有清之效。本校王黃校長及相關師長,亦多所協助,至望國人對「生命是本根的學問」能有深刻的體認,並發為熱愛和平、熱愛生命之行動。同時,更希望學弟妹亦能「惜取少年時」。在生命發軔之初,即能關懷生之大事,並積極建構燦爛服務的人生哲學,時時籌謀提升生命及生活品質,處處思索以造福社會人群為依歸。末了,仿借飲冰室主人壽其令師康先生之詞,頌我母校其聯曰

啟聖哲之幽思   發來者之潛藏  七十木鐸緩急如扣

      豆於師長   致歡欣於同窗  三千徒眾從容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