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萬聖節前夕   

Halloween

    10月31日是 Halloween ( 萬聖節前夕 ),這天不是假日,但無損於人們對它的喜愛。Halloween 的意思為 " holy evening",因其在萬聖節 (11月11日 All Saint Day)的前一天晚上。萬聖節為天主教節日,紀念去世的家人、朋友,當天教徒到教堂舉行彌撒儀式。Halloween的傳統顏色是黑色和橘紅色,象徵收穫 ( 秋收 )和死亡 (冬亡 )的淵源意味。

    傳說在西元前 800年,塞爾特族人(即目前的蘇格蘭人、愛爾蘭人)認為每年 10月31日前夕,象徵一年的結束以及新的一年開始。這天是塞爾特族人表達他們對太陽神敬意的日子,因為太陽神讓他們的榖物豐收。可是這個夜晚也是惡靈力量最大的一天,因此牧師和祭司也會主持祭典來安撫掌管死亡的神。

    關於Halloween 這個字的由來是來自基督教或天主教,他們認為每個聖人都有自己的節日,而沒有自己節日的聖人,就由教宗宣佈統一將他們的節日(All Saint's Day)定在 5月13日。到了第八世紀,又融合了塞爾特族人的活動,把這個節日改在 11月1日。但是基督徒不相信有鬼神存在,因此經常有衝突,於是到了第十世紀,基督教便另訂了一個 "All Soul's Day",代表對已過世的人的崇敬,和台灣中元普渡大同小異。所以 "Halloween"代表 All Hallow's Day,而 Hallow就等於 holy person (聖人)的意思。

    在萬聖節跟人要糖果和做奇特裝扮的習俗,傳說也是來自塞爾特族人的嘉年華 (festival)。塞爾特族人會拿著一支火把堆起火堆,並在火堆旁快樂唱歌跳舞,小孩們也會到處跟別人要木頭來堆火堆,後來才會延伸為要糖果吃的習俗。塞爾特族人因為要祭拜他們的鬼神,所以也會打成鬼神的樣子,他們相信精靈的存在,也會在嘉年華中打扮成精靈。所以現在的小孩會穿上五顏六色的衣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有的披上漆黑的長衫扮作女巫;有的披上白床單裝鬼。

    1. Bobbing for apples (咬蘋果遊戲 ): 萬聖節最受歡迎的遊戲,在桶子裡盛滿水,讓蘋果浮在水面上,再將手放在背面,用嘴巴去叨蘋果。這比賽的趣味在於水面上的蘋果很難銜住,所以會趣味橫生。第一個將蘋果咬起來的人,就代表是下個要結婚的人。

    2. Costume party ( 化妝舞會 ):  小孩挨家挨戶討糖吃,大人則舉行 costume party,或是參加街上的化妝大遊行。幾乎每個城市的主要大街上,都會有 Halloween 遊行。

    3. Jack- o - lantern (南瓜燈 ):  將南瓜 ( pumpkin) 頂端切一個口,挖空內部,然後雕個鬼臉譜所製成的燈籠。裡面點上蠟燭,放在窗台,門前閃閃發光做裝飾。萬聖節南瓜燈的由來,傳說愛爾蘭有個男子叫 Stingy Jack,是出了名的小氣鬼,有天他請撒旦喝酒,卻沒錢付帳,便說服撒旦先變成錢來應急,可是 Jack卻沒拿撒旦變成的錢去付帳,反而用銀紙把撒旦鎮住,讓它出不來。後來撒旦答應他一整年都不嚇他,才被放出來。但一年還沒過完,Jack就去世了。天堂不收他,地獄也不想留他,他只好不停地走著,並拿著塞有火炭的大頭菜來照亮路面。後來愛爾蘭人就用馬鈴薯或是大頭菜做成燈籠。在1840年代隨著新移民來到美洲大陸,他們發現比大頭菜更好的材料,那就是南瓜 (pumpkin),因此現在所看到的都是南瓜燈了。

    4. Trick or treat ! ( 不請客就搗蛋 ): 在萬聖節前夕,小孩子們會特別裝扮,如穿上巫婆(witch)、鬼魂 ( ghost )、公主、超人 ( superman )、或動物等的假道具和衣服,挨家挨戶去向鄰居討糖吃,對鄰居說: " Trick or treat " ( 不給糖就搗蛋!) 鄰居們也會給他們糖果或禮物帶回家。如果鄰居們什麼也沒給,小孩子們就可以依照傳統對他們小小惡作劇一番。